新闻中心 / news

民营医疗如何打赢医生争夺战

  人才问题是民营医疗行业面临的老难题,如今与新形势交织在一起,更显得棘手。

  春雨、丁香园、平安医生等移动医疗公司布局线下诊所,张强、于莺等敢想敢为的年轻医生脱离体制单飞创业,南方几名医生组建私人工作室,北京公立医院医生结成合伙制医生团体,上述种种新动态为体制内医生的职业选择路径打开了广阔视野,也为民营医院的人才招聘构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民营医院是否可以和第三方医生平台做好朋友,民营医院里的医生可否同样投身多点执业,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这些新形势下的挑战考验着民营医院的管理智慧。除了民营医院,医生诊所模式在未来也有望备受追捧。5月16日,在由GE医疗中国和财新传媒联合举办的2015民营医疗发展高峰论坛上,参会嘉宾就民营医疗行业的人才保障创新展开了精彩的思想交锋,为民营医疗如何打赢医生争夺战献计。

  打铁还需自身硬

  西安长安医院总裁黄宁有着16年民营医院管理的工作经历,之前曾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任职。他所经历和管理的这两家大型民营医院,一家是专科医院,一家是综合医院。他表示,从两家医院的管理体会来讲,两者发展都基于一个最核心的立足点——把学科建设视为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民营医院还是国有医院,在学科竞争力的构建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说路径实现不一样。”

  瑞慈医疗集团董事长方宜新同样表示:“民营医疗发展关键还是靠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作为才有地位。”

  15年前,南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20多位科主任集体出走,加盟瑞慈医院,此事在全国曾轰动一时。而如今,当年20多位科主任留在瑞慈医院的仅剩下几位,其余都离开了。方宜新感慨说:“那时候,民营医疗相对竞争优势比公立医院强,手段也多。现在民营医院挖医生越来越难,手段和优势越来越少,很难赢,比以前更困难了。”

  “到现在为止,民营医院仍然很难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以黄宁在民营医院招聘人才的经验来看,从企业管理的思维来讲,二流、三流的人才通过优秀管理体系和管理思路的熏陶,以及价值观的引导,可以打造成一流团队。他说:“人才从哪里来?肯定不是简单地挖一个人。既然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我们要把医生的需求分析透。医生想要的是——发展的平台、合理的回报、获得尊重。引凤就要看看筑巢做的怎么样。”

  黄宁表示:“长安医院人才管理的最大亮点是把尊重医生放到了运营体系最核心的层面。这个尊重不是简单的客气,而是让医生在专业特长方面得到尊重、能力得到尊重,最终为尊重病人构成了很好的保障体系。”

  对医生团队的尊重,也是投资人青睐医院项目的重要条件。弘晖资本管理及创始合伙人王晖说:“在投资医院项目的时候,我们比较看重三个方面。第一,它的模式不能跟公立医院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公立医院掌握太多资源。第二,这个医院经营的思想和文化一定是以医疗质量为主,不能是赚快钱的模式。第三是团队,这个团队一定要是朝气蓬勃、团结向上、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拥有的股份要足够多。我不相信拥有10%、20%股份的人能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的像方总(方宜新)这样,跟各种妖魔鬼怪进行多年斗争。”

  医院不妨变平台

  现为美中宜和医疗集团综合门诊中心CEO的于莺,同样曾经为招人犯愁。不过,她拥有微博利器,坐拥几百万粉丝,招人信息一发布,立马收到纷纷投来的求职简历。于莺说:“体制内医生其实像在一个烧水的锅里,已经有了沸腾的气泡。从张强开始到我,还有南方一些医生组建了个人工作室,北京一些医生建了心内科工作室,这些医生已经冒泡了。如果某一天,这个锅盖或者锅被打碎,那些真正的气泡会成为中坚力量,到那时候民营医院就不愁人才了。”

  对于民营医疗机构怎么留住人才,于莺表示,“当公立体制内医生找到民营医院的时候,你不可能给他绝对的高薪。把这些人挖出来,你一定得跟他说,共同目标是什么,共同目标基础之上怎么保证利益。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体制内出来的医生不只关心收入,还关心职业发展道路。”

  张强组建医生集团平台,于莺投身创办实体诊所,两人的共同愿景都是希望探索一套可行的标准化模式,为其他在观望中的体制内医生趟出一条行得通的职业路径,给后来者带来示范效应。张强说:“如果我创造出一个模式让更多医生发挥更大的力量,这对病人的价值也更大。”

  黄宁认为,张强、于莺两位的更大价值是在创造中国医疗体系结构性格局的形成。

  在对话环节,于莺对民营医院管理者建议:“将来在招聘医生困难的情况下,多想想自由执业的医生,甚至体制内医生已经组成自己的医生团队了,这些都可以是你的合作对象。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需要转变一下观念,也许将来不需要奋力招聘全职医生,而是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和客户群体的需求,再去寻找这样的医生资源跟医院进行合作。这是非常好的一条思路。”

  很多民营医院院长极力呼吁多点执业,期望可以从公立医院释放出来一部分医生资源。张强表示:“如果倒问一句,民营医院院长会同意你的医生出去多点执业吗?回答肯定是不行的。这就是矛盾体。现在多点执业政策是政府为将来选择的一个过渡手段,不要对它寄予太大的希望。关于这个政策的理解,医生观念是严重滞后于政府和整个社会。政府给医生这个机会的时候,医生也不敢出来。像我这类医生的自由执业探索给其他医生们做了榜样。民营医院经营者、医生群体,也要开放理念。刚才有民营医院院长说我招不到医生,我们的思维能不能去转变,为什么一定要招一个医生把他管住呢?”

  张强称,医院平台一统天下,垄断病人、保险和医生的情况,有望被互联网技术所改变,今后将呈现医院去中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医生集团、医生团队越来越多,一部分民营医院院长会转变他们的理念,把医院做成很好的服务平台,直接跟医生集团合作就行了。我们做这个探索,希望给民营医院提供低成本获得优质医生资源的机会。”

  医生诊所新势力

  除了民营医院,医生诊所被视为我国民营医疗行业新形势之下的一支生力军。

  “医生诊所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基本医疗都是在医生诊所中进行的,医院只收治一些大病和手术患者。我国医生诊所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各种形式都在探索,很难说哪种形式就是好的。医生诊所需要有品牌,最好是创建医生连锁诊所。如果光是一个个单独的诊所,就很难建立自己的品牌。”中欧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说。

  张强对蔡江南的上述观点表示赞同:“中国医改成功之日应该是诊所遍布各个小区,使得大家看常见病在家门口便可完成。我们现在申办诊所的成本非常高、非常不容易,‘玻璃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彻底打破。很多体制内专家都是蓄势待发的,他们的想法都积蓄在内心,只是没有找到好的出口和平台。如果把社会办诊所的门槛放低,我认为千千万万个张强可以在半年到一年时间内就会出来。”

  做为投资人的王晖也对未来医生创业投以支持。他说:“不投医院不甘心,投完医院满是伤心。一个医院的经营非常复杂,涉及到土地、房产、消防、人员等,投资回报期比我们预想的要长很多,可能有亏损,投的我心惊肉跳,但是我还要坚持。因为还有很多医疗服务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如果我们不去投入的话,这些需求将永远不会被满足。从供给方,尤其是医生,他们也有需求。于莺从协和医院出来自己办诊所。未来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名医要自己创业,开办自己的事业,用他们的精湛技艺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尝试多种创业模式的医生群体,庄一强表示:“总体来说,这些都是好的尝试。你说哪一个模式更好?现在评论都为时过早,他们是突破牢笼和枷锁的领先者。这些医生诊所不会对现有公立医院造成冲击。整体医生供应是没有增加的,只是一小部分医生先打破了牢笼。”

  从张强、于莺开始,医生群体的个人品牌塑造意识越来越强。关于医生的营销,张强认为他的微博、微信推广不是在做营销。他说:“营销、商业运作,这不是我的长项,我真正的长项是做真实的自我。医学是不能营销的,这一点我特别有体会。我原来在东方医院兼任医院管理公司总经理,负责全院对外合作、市场运作。那时候医院有一个懂互联网、懂宣传的团队,发现专门靠第三方来包装宣传、营销一名医生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无效的。很多民营医院的院长都对此有体会。所以,我觉得医生可以用运营这个词来讲。如果你非得要用营销,最好的营销主体就是医生本人自己,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医生平时一言一行给病人传递的信息是最好的营销。”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