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特区一体化惠及基层医疗几何

  街道医院多年欠账已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的需求,在特区一体化中,大大拖了深圳卫生事业的后腿。

  在深圳第六届人大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龙岗、坪山、大鹏联组分组讨论会上,来自龙岗区的市人大代表廖海兰“吐槽”,表示街道医院欠账已久,“看起来像一个贫困县的医院”,还直言街道医院难引进人才,“没有筑好巢,别说凤凰,连小鸟都不来”。

  多年来,虽然龙岗在卫生上的财政支出逐年加大,也在近两年完成了街道医院更名为区一级医院的工作,然而,因为历史欠账已久,不少原街道医院依旧蜗居在老旧狭小的用房里,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现状

  医院还是那个医院,但人口增加了5倍

  周一早晨9点,当记者来到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原平湖街道人民医院,以下称“平湖人民医院”)时,门诊大厅已经挤满了人,这座建成于上世纪90 年代的原街道一级医院,是平湖片区唯一的一所公立医院,也是当前深圳特区最基层的医院之一,在工作日中,它每天承担着1600人次的门诊量。

  “1600人次的门诊量,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满负荷了。到了周末人更多,本周日的门诊量是2500人次。”平湖医院院长姬中毅说,为了应付周末的就诊量,如今,医院全体职工都在周日上班。而在人流量更多的产科,为了让准妈妈们缩短站着等待的时间,他们不得不将7个诊室全部对外开放,还每5分钟进行广播,希望陪同的男士们可以出去等待,把位子让给准妈妈坐。

  平湖人民医院,是所有基层医院的一个缩影。

  在深圳东部的龙岗、坪山、大鹏,坐落在街道的基层医院多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因为年代久远,它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虽然在龙岗上班多年,但是我也没想到,我们的基层医院和龙岗中心城的医院相比差这么远,连中央供氧都没有。”一名在龙岗中心城工作多年的医护人员在调到基层医院工作时不禁唏嘘。

  在今年的深圳市第六届人大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上,市人大代表廖海兰直言不讳,“我们是特区,特区竟然还有医院看起来像一个贫困县的医院。”为此,人大代表们在调研作报告时不禁落泪。

  以平湖人民医院为例,医院现有的医疗用房是在1990年按照服务人口10万人设计建造的,医院在1993年时投入使用,门诊楼加上住院部总建筑面积只有1100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不足8000平方米,编制病床120张,但目前因为患者的需要开放了216张病床。

  20多年来,随着平湖街道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目前街道的人口已经增加至约60万人,平湖人民医院年门诊量近70万人次。然而,医院的规模却一直没有发生变化,现有医疗业务用房紧张问题,已成为制约基层医院长远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今年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廖海兰提出《成立街道医院建设专项资金,加快龙岗区街道医院建设的建议》,建议显示,2014年,龙岗区区街道医院总诊疗528.51万人次,占区管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的53.79%;编制床位1019张,占区管公立医院编制床位数的27.12%;每千人口床位数在 0.13—0.58之间不等,与全国4.55张、深圳市2.88张、龙岗0.98张,相差甚远。从学科分布来看,仅布吉人民医院有1个市中医特色专科、2 个区级重点学科;横岗人民医院有1个区级重点学科;其他街道医院学科力量薄弱。

  医院陈旧、业务用房紧张、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院的发展与深圳特区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成因

  长久历史欠账“疾重难返”

  目前,龙岗有6家街道医院,除坪地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已投入使用外,其他5家医院用房均为上世纪90年代及之前建设。

  龙岗区平湖人民医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平湖公社卫生院。现址是1990年由全体平湖镇居民集资兴建,土地来源于新南社区,1993年正式启用,并在2014年6月更名为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

  平湖人民医院投入使用时,龙岗的街道还是镇一级单位在。到了2004年,为了推进特区一体化进程,镇更名为街道,然而街道医院运营由街道拨款的做法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因为街道一级的财政有限,医院又属于专业化的机构,业务上由卫生局主导,于是在其后的时间里,街道医院在硬件建设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发展,渐渐与经济发展脱节。虽然近年来,龙岗在卫生改革中,将街道医院收归区一级管理,并在2014年将街道医院更名为区一级医院,然而由于长久的历史欠账问题,街道医院的卫生资源依旧薄弱。

  “龙岗区医疗卫生投入的主要来源是区级和街道财政,龙岗人均卫生财政拨款和人均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远远低于全市及原特区内水平。”市人大代表廖海兰表示。

  以医疗设备为例,当前,龙岗街道医院的设备总量9208台/套,设备总额5.3亿元,占全区公立医疗卫生单位设备总额的32.80%,医疗设备呈现“一少三落后”的问题,即设备拥有量少、结构比例落后、技术性能落后、设备质量落后,已远不适应目前诊疗技术发展的要求。另外,医疗设备的陈旧落后,也影响了街道医院诊疗技术水平及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虽然在设备更新上,龙岗也为街道医院采购,但是因为我们医院的业务用房不够,就算是采购了也没有地方放。”平湖人民医院院长姬中毅表示。

  当前,平湖人民医院的医疗业务用房平面布局类似于酒店客房,不符合一般医院业务用房的平面布局要求,不能满足现代“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设置标准。因为地方狭小,医院住院部没有设置必备的“综合重症监护单元”、“新生儿监护单元”、“标准化产房、待产室、人流室”以及“传染产妇专用隔离产房”等区域,也没有专用污物通道、中央供氧、中央负压吸引以及集中供应冷、热、开水和中央空调等基本医疗辅助设施,存在院内交叉感染、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医疗救治等重大的医疗安全隐患问题。

  除了业务用房不能满足需求,街道医院还因为危楼和消防不过关,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被相关部门警告,要求医院限期整改。

  2008年11月,平湖街道办委托有资质公司对“平湖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所有建筑物结构进行检测。鉴定结论为:除食堂的结构安全性等级评定为C级外,其余如住院楼等所有建筑物均为D级,即安全性严重不符要求,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尽管医院进行过消防等方面的整改,然而却是治标不治本。记者在平湖人民医院看到,医院的部分墙体已经脱落,部分通道也比较狭窄,仅能容纳一张手术床通过。

  追问

  特区一体化,基层医疗差距亟需“填平补齐”

  近年来,平衡卫生资源、拉近特区一体化水平的呼吁,通过人大代表在不断发出。龙岗也不断加大对基层卫生的投入。不过因为区一级财政有限,当前龙岗只推动了坪地人民医院的改建,以及横岗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的建设,布吉、南湾、平湖片区的医院改扩建依旧停留在纸上。

  记者了解到,街道医院建设滞后,除了财政投入有限,还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布吉人民医院因为地块的问题,重建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南湾片区的沙湾人民医院因为体量小未引起关注;平湖人民医院则因为一度被列入“引入社会资本办医”而中断重建计划。

  平湖人民医院相关资料显示,2010年,龙岗区发改局在《关于平湖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工程项目建议的批复》中,对平湖人民医院迁址重建工程进行立项,2011年7月19日该项目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

  根据计划,重建工程为异地新建综合性医院,总用地面积421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768平方米,投资估算4.44亿元,首期定位为490张床位。平湖街道已为该新建工程预留了一块医疗卫生用地。

  然而,2012年随着深圳医改的推进,平湖人民医院新建被纳入“非营利性医院投融资机制”,即引入社会资本来参与卫生事业的建设计划之后,平湖人民医院的重建遭到了质疑,并就此停滞。

  在人大代表廖海兰提出的《成立街道医院建设专项资金,加快龙岗区街道医院建设的建议》中,呼吁在街道医院的建设上,市一级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强化政府责任。

  建议案提到,当前,由于财政体制限制,市、区两级财政分灶吃饭,市一级财政对原关外地区的财政投入不足,而区级财政能力有限,难以支撑对医疗卫生等项目的长期投入。为构建均衡的诊疗体系,建议市政府统筹规划推进医疗卫生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对处于最基层的街道医院资源配置“填平补齐”,促进基础设施与原特区内的对接,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另外,代表还建议市财政设立“特区内外一体化专项资金”,在一定期限内(如5年或10年)每年滚动投入,确保各类医疗卫生项目按计划实施,逐步缩小原特区内外差距。对危房、存在消防隐患用房实施改造工程,并开展街道医院的扩建或迁址重建工程。

  “因为就业环境和待遇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很难招人,另外医护人员的流动性也让我们担忧。”平湖医院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医院每年都有近50 名的医护人员的流失,占了医院医护人员的10%。然而在这种不稳定性中,基层的一线医生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就医压力,不得不放弃了休息日,开足马力为医院的正常运营而努力。

  来源:华夏医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