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如火如荼,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其中,针对三地医疗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问题,有人大代表建议三地应立足优势、精准定位,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行性的合作共建共赢。
医疗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最能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领域之一。揆诸现实,北京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每百万人口拥有三级医院数是河北的3倍多。医疗资源“位势差”的客观存在,使“看病得去北京”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让河北人民倍感不便,也加剧了北京的医疗拥挤。如今,通过开办分院、医院托管、合作共建、专科协作等形式,河北省先后有3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7万人次河北人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健康福利。协同发展效果之显著,令人欣慰。
如果说合作项目的快速铺开是一个良好开端,那么接下来推动医疗协同发展纵深化,三地还需在统筹规划上做文章。核心一点,就是着眼城市规划和人口情况布局,精确定位、分层发展。要看到,填平“医疗洼地”,实现医疗一体化,并非将北京三甲医院复制到河北那么简单。如果项目引进地的技术水平、人员力量、医院管理等配套设施跟不上硬件扩张的步伐,那么医疗资源低效利用可能就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在资源有限的约束下,不问定位、缺乏专长的同质化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一定利于区域整体诊疗水平的提升。论理想状态,则是在保障基本的条件下,三地专科医院“术业有专攻”、彼此错位发展,再着眼分级诊疗,科学规划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空间布局,达致有序的就医格局。
明确了定位,如何提升河北医疗技术水平和医护人员队伍素质,就是破题关键。如今,对河北许多基层医院来说,把北京医生请来出诊看病、做几台手术已不是难题,但对于这种“输血”式的帮扶与合作,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成本和效用是否成正比还需考量”。良好有效的合作模式,应是“授人以渔”,尽可能帮助当地培养中青年医疗骨干和更专业的医疗团队。比如,建立长期稳定的“师生关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传帮带”来快速提升当地医院的技术水平。再比如,考虑到好医生成长的长期性,完善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观等等。总之,加强被帮扶医院的“造血”功能,培育其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方能长久地把优质医疗资源搬到群众家门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诉求更加强烈。在三地“同城效应”愈发明显的今天,通盘考虑、科学规划,形成错落有致的良好就医秩序,提升三地医疗技术水平,方能更大限度满足人们“病有所医”的朴素愿望。
来源:北京日报